几个概念:技术、小技术、细腻、球性
中文足球术语基本稳定,并渗透到足够广泛的群体中,少说也有二十年了。但标题里的几个概念,其实从没有人认真、完备、系统、自洽地讨论过,至少我没见过,更不要说厘清。
这造成不必要的常规沟通成本,我长年在日常讨论中遇到这个问题,并一直加以注意。心得是,会讨论的人之间,是能大致讨论明白的,但再深入一些呢?互相之间的方法论,乃至足球观,能否互相影响?这绝对需要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一致。因此,排除其他因素,最根本的一点绕不过去,那就是概念本身的用字。
我从没见过能让我省心全盘拿来的体系,那么只好自己来。
* 关于「技术就是发力」这个核心且基本的论点,请见过往文章《「技术」与「身体」》
** 更详细的论述,请见过往系列文章《离常记》
何为小
本质上,技术就是发力。这一点我们已经解决掉了。下一步,小技术到底指代什么?它是绝对高频的术语,而且看似很好懂,但用起来也是绝对混乱。
场上纷繁的具体对决,好比电荷运动,要看清它,我们需要一个磁场。这个磁场所遵循的物理定律,就是我们的纲。
检验发力的效果,外场任何位置都必须服从无差别的三大定律:有球、高速、强对抗。
有球,好理解。不存在 100% 的无球人,技术再差也得处理球。后卫解围哪怕就触球一下,也有技术含量;
高速和强对抗也不难理解,二者用来检验场上的两个基本元素:速度和力量。相对来说容易体会的是力量,也就牵扯出「发力」,即,技术。(速度当然也牵涉发力,此处不展开)
那么「小技术」我们就可以大胆推论:强度较低、牵涉场地尺寸较小的情形下,所运用的技术。
比如,横向转移球时在中间环节过渡的球员,处理球的要求一般是稳健、快速,最好还能机变。此人并不必须在纵深起速(躲开高速),是否有人贴身看情况,但假如是在四十米之外传切,大多数情况下也不必须扛人(躲开强对抗),所以此刻,他所运用的就是小技术。
有了基本定义,可以再进一步:小技术适用的边界。
毕竟,足球在上述场景,与「前锋扛着人高速冲刺接后场长传」这种绝对的硬碰硬时刻之间,还有大量且多样的中间态。那么,小技术到什么程度就不适用了?
还是要回到三大定律。前锋扛着人高速冲刺接后场长传,结果大致分为三个走向:击败后卫,停好球,射门或下一步处理;被后卫击败,后卫解围或直接下球;中间态,比如说前锋不能连停球带一步吃掉后卫,只能先停向远离后卫的方向,落入瞬间的相对静态。
这一刻开始,现实情况依然是极端复杂的:有无队友包抄弱侧、外线套边、跟进接应?有无对手过来包夹、背后偷鸡?但我们可以简化模型:除非前锋再次做出突破、过人、直接射门的尝试,都可以算作小技术,无非是摆脱逼抢、找角度传球。
足球的节奏,有着鲜明多样性,可以大开大合,也可以细碎窒息。
所以,小技术也可以说成是「低速技术」「弱干扰技术」,之所以用一个小字指代全部情形,是汉语的习惯所致。
何为细
技术细腻、脚上活儿细、糙哥……诸如此类的描述,你一定听过无数回。它大致有两个方向上的错讹:把细误会为小、把细腻单纯理解为球性好。
第一类,细腻这个词本身,有精细、周密、细致、仔细、准确等等意思可以注解。其实总结一下,就是突出一件事:考虑得更多、顾及得更多。
虽有重合,但是,细腻不等于(强度、尺度)小。
还是「前锋扛着人高速冲刺接后场长传」:
如果前方尚有大纵深,前锋可以连停带蹚,然后比田径,这是韦尔纳;
如果是在禁区线之外几米停,巨星前锋可以用胸部停下来后,不等球落地,立即接变向扣球或拨球,让后卫甩出重心,这是罗马里奥或罗纳尔多,甚至可能是身为中场的齐丹。
后面这种情况,我们绝不能说它的处理强度低、尺度小,但跟第一种情况相比,是不是更细腻?所以,现象是后卫的噩梦,而韦尔纳之流只能是自己的噩梦。
从另一个角度更容易形象理解:把发挥技术想象成工厂生产。
「工序」合理,或者说「步骤」分得细,固然可以提高产品质量,但反过来说也会带来时间成本;足球的「生产资料」是球员自己的身体,很多时候可以不管三七二十一,质量咋样再说,保证以最短的时间实现想要的结果,才是目的。当然,「三七二十一」里面就有受伤风险。
所以,有些球员细腻,观感却是节奏拖沓、炫技、找踢……有些球员看似大刀阔斧,实则炉火纯青。无天然的高下,惟效率是裁。而效率分为两方面,一是最后踢出的球,功用如何,一是自身所耗费的体力、所承担的受伤风险,是否值得。
第二类,是把细腻跟球性的概念相互混淆。
《「技术」与「身体」》中已有我对球性的定义,不赘述。
球性是无处不在的,只要触球就一定涉及。「前锋扛着人高速冲刺接后场长传」,韦尔纳之流能让你轻易看出球性差,但假如前方开阔地,他们大脚一蹚,拼绝对速度,然后可能也能把单刀踢进。但这不能抹掉球性的差,须看具体情况。
球性好者,有不小的概率技术不好,所谓脚上活儿细,不一定发力好,因为你脚上那点活儿的适用范围很窄。极端例子如 Futsal 之王法尔考。
但反过来的情况则少见得多,依我看,是因为顶级层面上,如巴萨登贝莱这种十岁才开始踢球的情况极少。
多说一句,我小时候,踢网球、排球、篮球是家常便饭,乒乓球、胶带粘的纸团、石头子也都是常备「救场措施」,我和同学甚至多次踢过实心球。怎么踢?拿来练脚底拉球,传球只能先贴住球,腿部带动推出去,或者脚底滚出去,从而体会球性。相信不分年龄段,各位都有过类似经验。
总结
抄一下我自己的微博:
做动作也可以简单分为两个层次:一级动作和二级动作。前者就是需要全身结构发力的动作,或者叫「大」动作;后者就是相对局部的、小的。看绝对能力,一级动作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前提。贴金时代的足球,就可以从这一点切入————能兼顾两级动作的球星大幅度减产,看似流畅的配合,是因为二级动作练得熟练,催熟当卖点,但没有一级动作支撑,到硬仗中可不就露馅了。
综上,一名球员是否「技术好」,先看大尺度、高强度的,此为根本。
记得 @进攻三区 在知乎也写过一个关于什么叫技术好的回答,各位可以参考。
先写这么多,抛砖引玉。有些地方也许没写透,可以展开,但先收住,与各位在评论中补齐吧。相信我起码提供了一个可供深入讨论的框架。